“喂鱼的时间到了,走。”打开仓库大门,归毛头麻利地抱起40斤重的饲料袋大步往前走。每天上午九点,德清双桥村养殖大户归毛头身体里的生物钟就开始自动调整到“喂鱼模式”。记者尝试着抱了一袋饲料,发现重的寸步难行。归毛头回头一看,哈哈大笑。
“尽量撒的平一点广一点,撒在面上,让鱼游上来吃,动一动。”拆袋、撒饲料,一套喂鱼的动作归毛头做的行云流水。
归毛头教记者撒饲料
“哪些塘是你们家的?”听到记者的问题,归毛头站直了身子,往四面指了一圈,颇为自豪地说:“你眼睛看得到的地方,都是我家的塘,大概2000多亩吧。” 记者放眼望去,分隔成一块块的水塘一眼望不到边际。
从6亩到2000亩 用科学技术增收致富
这2000亩鱼塘的“财富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。1992年杭嘉湖地区的虾价飚到了80元一斤,当年35岁的归毛头看到了商机,从家里拿了2000元钱承包了6亩塘养青虾。第一年,倒亏了2000元。他没有放弃,频频进城找专家、查资料。第二年,他的养殖塘盈利了。收获的甜头让归毛头明白了科学技术的重要,他不但加大了养殖面积,也开始尝试鱼、鳖等高成本高收益的养殖。
在归毛头的带领下,双桥村的村民们也开始进行水产养殖,村民陈乡山就是其中之一。最开始他开了3亩虾塘,现如今已经拥有27亩养殖塘。家里不但盖起了三层楼房,还出了两个大学生。“以前村民种田,一亩地的收成利润也就二三百块钱。但养殖,一亩至少有两千元收入。以前村子里不大能看到楼房,去年一年村子里就有30户人家盖了楼房。”村支书华陆根对记者说。目前双桥村养殖户已有80多户,一亩收成在六千元左右。 |